距离考研还有
天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亲爱的同学们,景观设计的学习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不断积累、思考的过程。
北林快题研究所经研究决定,以后每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经典的设计案例,我们在优秀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学习经验,丰富思想!
关于我们分享中有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踊跃来稿,一起讨论~
这是我们的12期案例分享
中山岐江公园
项目地点:广东省中山市项目类别:海绵城市项目规模:㎡设计时间:-7-26建成时间:-7-26项目简介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总面积10.3公顷,园址原为粤中造船厂,设计强调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其中水面3.6公顷,水面与岐江河相联通,而岐江河又受海潮影响,日水位变化可达1.1米。公园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充分利用造船厂原有植被,进行城市土地的再利用,建设成一个开放的反映工业化时代文化特色的公共休闲场所。围绕这一主题,形成一系列公园的特色,其中生态性和亲水性是本公园主要特色之一。本文将主要介绍湖岸的生态性及亲水性的设计。
▼总平面图
水位变化下的生态与亲水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湖水水位随岐江水位变化而变化;二是湖底有很深的淤泥,湖岸很不稳定。现状的情况是在高水位时,湖水近岸,岸上植被与水线相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而这种高水位却只能维持很短时间,水位下降时,湖边淤泥出露,人也难以亲近。因此,设计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个水位多变,地质结构很不稳定的情况下,设计一个植被葱郁的生态化的水陆边界,并使人能恒常地与水亲近,使水–生物–人得以在一个边缘生态环境中相融共生。同时,这个生态设计必须是美的,只有美的生态,才能唤起使用者的认同。面对以上问题,除了解决工程上的固土护岸问题外,本设计提出了三个基本目标:即亲水、生态和优美。
▼公园局部,设有临水步道,由旧码头改造而成的框架式结构坐落在水面之上
▼旧码头改造而成的结构体量及其细节,桁架完全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
▼旧铁轨被重新赋予美学意义
▼人们在旧铁轨上进行各种活动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本案例中尝试了栈桥式亲水湖岸的设计。具体做法有三点:a.临水栈桥:在此梯田式种植台上,空挑一系列方格网状临水步行栈桥,它们也随水位的变化而出现高低错叠落的变化,都能接近水面和各种水生、湿生植物和生物。同时,允许水流自由升落,而高挺的水际植物又可遮去挡墙及栈桥的架空部分。人行走其上恰如漂游于水面或植物丛中
▼凌驾在水面之上的栈桥
b.梯田式种植台: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湖底修筑3~4道档土墙,墙体顶部可分别在不同水位时掩没,墙体所围空间回填淤泥,由此形成一系列梯田式水生和湿生种植台,它们在不同时段内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没。
▼梯田式种植台及步道,不仅可以应对水位的波动,更能让人们体验植物多样性
c.水际植物群落: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水深情况,选择乡土植物形成水生–沼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带,所有植物均为野生乡土植物,使岐江公园成为多种乡土水生植物的展示地,让远离自然、久居城市的人们,能有机会欣赏到自然生态和野生植物之美。同时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使许多野生动物和昆虫也得以栖居、繁延。所选野生植物包括:水生的荷花,茭白,菖蒲,旱伞草,茨菇等;湿生和中生的包括芦、苇象草,白茅和其他茅草,苦苡等。
▼水生植物
▼红盒子休闲中心鸟瞰图
▼红盒子休闲中心外观及其入口
▼红盒子休闲中心内部,提供了一种愉快的童年体验
▼因要拓展河道而被铲除的无花果树被移植到一片空地上,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息空间
▼公园局部夜景
心得体悟
中山岐江公园是土人设计的一个经典案例,在水体景观设计中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如何在水位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设计一种亲水性的生态护岸,这需要设计者综合运用植物生态知识,水流动力学知识,以及工程技术,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性,特别是人与水,人与生物的微妙关系,以实现一个生态化的、人性化的、实用且美的护岸。本文介绍的一种栈桥式亲水生态湖岸的设计,建成的效果与设计设想相一致,实现了在水位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亲近人、生态和美的效果。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距离考研还有天!希望大家多多积累案例,开阔视野,学有所用。考研路上林夕一直是你们最忠实的伙伴!
最后想说:
我们深知考研这一路的寒风冷雨与沿途泥泞。一路走来,我们是真真切切的感同身受!体会过这一路疾苦,林夕所想要做的,是与你们共同面对未来的风雨兼程,努力去呵护,你们每一个人的景观梦想!我相信,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位努力付出的人儿考研精神就是:
不放弃不服输!
END
案例图文来自谷德设计网
欢迎加入北林快题研究所
愿我们以梦之名,一战成研!
?北林快题研究所—扫码咨询?
●ansheji●
●(W老师)●
?资料分享QQ群—扫码加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