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想高效地利用上班时间,在工作上做出一些成绩,而不是靠着整天晚上十点甚至凌晨的加班。”
“我想多学习一些知识技能,为自己充充电,可每天忙得不行,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学习。”
“我想多花点时间陪陪家人、爱人。”
“我也想偶尔休闲放松一下。”
……
如果你也有以上的感触,那么这本《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或许可以为你提供帮助。
作者是位日本的神经科医生——桦泽紫苑。他的日常是坐诊、做实验、写作。每天忙碌的他在不断反思总结实践中,寻找高效工作的办法。构思十年,创作两年,将他的“神之时间管理术”呈现给世人。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高效工作,我们就必须先了解大脑的运转规律和分析工作的性质。作为医生的他,从脑科学和心理学方面研究大脑的运转,这样他的说法富有权威性。
作为每天坚持写作、坐诊的他,摸索出的这套不加班的过来人的经验,也很让人信服,他将各种各样的工作做了专注性工作和非专注性工作等划分。
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高效地完成工作,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
解读生物钟密码,寻找自己的专注时间
你知道为什么电影《》系列的打斗镜头只有15分钟吗?
你知道为什么学生的上课时间基本上在45分钟到50分一节课吗?
你知道为什么足球比赛时长是90分钟吗?
是因为我们人类的身体里存在一种“生物钟”,会按照非常准确的规律运转。
人高度专注的状态一般只能持续15分钟,不会超过20分钟。也就是说,15分钟可以看作专注力的一个单位时间。
人脑比较清醒的90分钟和产生倦意的20分钟会交替来到,形成一个循环。
因此,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专注时间,把握好这个时间节奏,才能更好地、高效地工作和休息。
高效的工作要排除“杂念”
1外物造成的杂念
整洁的办公环境、条理的办公文件、井井有条的电脑文件夹,都能保障工作中专注力不会因为找东西而分散。
要经常性地整理办公桌、抽屉、书架以及文件夹等,让每种物品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保证需要时随手就能找出来。这样在工作中就不会因为找东西而打断专注力。
2思考引起的杂念
是否你会在工作中会各种杂念在脑袋中蹦出,
“人力资源部还有一个邮件没回复”
“A客户还让我给她回电话”
“今天晚上朋友过生日,我是请他吃火锅还是烤肉”
闪过这些念头可能仅仅在这短短的1秒中,但被打断的专注力,需要15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恢复。
最好的办法是用笔写到纸上,做成“Todo”清单。当头脑中再闪现出相关杂念的时候,只要看一眼自己写的工作安排,杂念就会立马消失,就会感到安心。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苏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在咖啡馆中发现咖啡馆中的服务员不做记录就能同时准确地记住几位客人的点餐,当服务员把餐点送到客人桌上后,他很快就忘记客人点了什么。后来经过验证,得出了“蔡格尼克效应”——“当目标没有实现时,人对未完成的课题记忆深刻,一旦目标完成,人会迅速忘记”。
简单说,正在进行的事情,会占据大脑的存储空间,一旦完成后,就会被大脑清空。将杂念写下来,就会把“未完成的课题”变成“已完成的课题”,大脑得到释放。
3人和通讯造成的杂念
工作时总会被同事、客户的到来或者电话打断思路,如果要做一项需要高专注才能完成的工作,可以试试找一间没人的会议室,并将手机关网调静音。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的干扰,高效率的推进工作。
限制工作时间激发紧迫感
上学时你是否是一到假期先玩个痛快,开学之前开夜车再狂补作业?
工作中你是否也是接到一个明天早上领导急着要的报告,今天立马投入工作,高效率的写完报告?
这种“背水一战”让我们迸发出超强的能力,说得难听些,就是“狗急了也能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
由此可见,只要限定了工作时间,人就可以高效完成工作。适度的紧迫感有助于高效漂亮地完成工作。
“这个报告必须下午三点前完成”“这个文件一定要在1小时内做完”…诸如此类的合理地设置时间限制。
此外,还可以使用秒表、手机上的倒计时,让时间“可视化”,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紧迫感。
一日之计在于晨黄金时间要充分利用
早上起床后的前两个小时是大脑的黄金时段。晚上的睡眠是大脑休息、对大脑进行整理的时间。
我们会通过做梦,对前一天经历的事情进行梳理、分类、储存。早晨起床之后的大脑最为清醒,就像“收拾之后一尘不染、干净整洁的办公桌”。因此,一些创作性的工作可以选择早上完成。
有早上起床困难症的可以试试作者提出的“超级轻松起床术”:
早上冲个温水淋浴,就可以提高体温,加快心跳和呼吸速度,增进血液循环。只需5分钟的温水淋浴,就将夜晚副交感神经主导模式切换成白天交感神经主导模式。
开着窗帘睡觉早晨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可以促进我们脑内一种名叫血清素的神经递质的分泌。这是一种控制我们睡眠和清醒的神经递质。
睁眼五分钟在阳光能够照进来的房间里,睁开眼睛5分钟以上,血清素自然就开始合成了。这也被作者戏称为“不动明王起床术”
早晨吃早饭,而且要细嚼慢咽,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开始分泌血清素。吃完早饭,不但肚子饱了,有了体力,大脑也切换到了清醒模式,为上午的工作做好了准备。
早晨起床绝不能做的事不要打开各种APP浏览太多的信息,打开电视看各种新闻。早上起床后,我们大脑的状态就好比“一张收拾得干净整洁的办公桌”。
但是,刷手机、看电视就是一场“信息风暴”,会向我们大脑中塞进很多有用的、无用的信息。就像把很多资料、文件胡乱地堆放在办公桌上一样。关闭自己的所有“接收天线”,与外界隔绝,专心工作。
将白天时间利用到极致午间休整很重要
午间吃饭时间最好外出吃饭或者到阳光下走走。阳光、运动、咀嚼对恢复血清素活力非常重要。
而且选择不同的餐馆或者不同的街道走走,会刺激脑部的海马体中的场所神经元,增强记忆力;此外,尝试新餐馆、新菜,去新的街道等还会刺激乙酰胆碱的分泌,乙酰胆碱对于“灵感”和“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午休30分钟,可以有效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午睡超过30分钟,恢复大脑机能的效果就会逐渐变差。超过1个小时的话,甚至还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造成失眠,增加阿尔茨海默病、患糖尿病的风险升高。
午间休息时间不要玩手机。因为玩手机,不但不能让大脑休息,还会让大脑更加疲劳。手机游戏让大脑兴奋,根本得不到休息,反而会更加疲惫。
夜晚时间也不可忽视放松是高效工作的保障
再忙也要坚持运动下午下班,即使晚上仍要加班工作,但也要记得抽出时间去运动,至少保持每周两次的有氧运动。有人整天抱怨时间不够用,抽不出时间去运动。
其实不然,适量的运动,是对身体和大脑的一种平衡调整,运动过后可以快速恢复我们的专注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投入工作。
但过度运动之后,由于我们十分疲惫,身体的恢复就会处于优先地位,于是也就没有多余的能量输送给大脑了,遂产生倦意。
注意!睡觉前3个小时就要结束运动。运动会使人体温升高,如果晚上运动后留出3个小时冷却身体再睡觉,那么到上床的时候,身体核心部位的体温已经下降了,正好可以顺利入睡。
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睡眠质量,更好地消除疲劳。反之会影响睡眠,影响第二天的工作。
学会“交流”放松。人与人交流时、与宠物玩耍时、与恋人拥抱接吻时、怀抱可爱的孩子时,脑下垂体都会分泌一种叫作“后叶催产素”的激素。后叶催产素被称为“爱的物质”。当脑内分泌后叶催产素的时候,人就会感到“爱和被爱的感觉”。夜晚放松身心过后,人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离开工作就别再想工作的事娱乐时、小酌时、旅行中,头脑里还装着工作的事情,并没有从“工作模式”“紧张模式”中解脱出来,那就无法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放松。
这样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工作拖沓,经常把工作带回家。不如工作时间就努力、认真、高效率地工作,一旦下了班,就把工作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去。
睡前两小时,给从交感神经的主导切换到副交感神经留点时间。睡前2个小时千万不能做的事情有吃东西、饮酒、剧烈运动、洗澡水水温过高、视觉系娱乐(玩电子游戏、看电影等)、看闪亮的东西(看手机、看电脑、看电视等)、待在灯光过于明亮的便利店、公司办公室等。
反过来,睡前2个小时适宜享受放松。比如,听音乐、闻香薰灯、非视觉系娱乐、和家人聊天、爱抚宠物、使身体放松的轻微运动、温水浴、读书。
平时劳逸结合很重要周末补觉不可取
周末不要刻意补觉每天都奔波于职场,又不太会休息的人,到了星期五,身心的疲劳已经累积到了最高峰。很多人都想:“周末我就想睡懒觉,一直睡到中午!”可实际上,周末睡懒觉反而会降低大脑的机能。
要知道,根据研究,如果平时睡眠不足,周末睡得再多,人的大脑机能也无法得到恢复。
建议与其周末补觉,不如平时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长。如果周末真想睡个懒觉,最多比平时晚起床2个小时,这已经是极限了。
越疲惫的时候越应该去运动。大部分上班族朋友,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都忙得喘不过气来。所以到了周末,很多人只想周末窝在沙发里葛优躺一天。
但这么做减轻的疲惫感不如去运动减轻疲惫感更明显。运动可以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
生长激素具有消除疲劳、提高免疫力、修复细胞、促进新陈代谢、抗衰老等功效,绝对是帮上班族朋友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良方。
运动过后,人的睡眠会更香、更沉。睡眠质量高了,疲劳自然更容易恢复。
此外,每天按计划有规律地做同样的事情。当我们养成这种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之后,身体就会在固定的时间做出相应的反应。
因此在固定的时间里,身体和大脑就能发挥出最高的机能。周末还是要尽量保持和工作时一样的作息时间。
工作时间用到极致才是不加班的关键
ForYou工作术在这里就是“为别人着想”“珍惜别人的时间”的意思。严格守时赴约,不让别人等待,按照预定时间办事,是对他人时间的最大尊重。节省了彼此的等待时间,而且还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趁现在”工作术工作不要往后拖,现在能做的一定要现在做。这就是活在当下。
如像回复邮件等两分钟能完成的工作不要等不要靠,立马就做。一旦不做,过后会花费时间再找到这封邮件,再点开重新阅读一遍…这一系列的动作又花费了几分钟的时间。
30秒决断。研究发现了一个“快棋理论”,简单说就是棋手在30秒内做出的决定和让棋手考虑一小时做出的决断接近90%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灵感闪现”和“直觉”的正确率是相当高的。不要等到以后,再花费时间把整个事情再考虑一遍。
不要“到什么时间为止”而是“什么时间做”。我也经常在工作中看到邮件“1月30日前回复邮件”,这让我很迷惑也很为难,陷入是现在做还是以后做的两难中,倒不如“今日务必完成”来得痛快。
“立即就预约”。遇到聊得来的客户,如果对方说“回头联系”,那么日后再次联系的概率就很低了。
因此立即约定下次见面时间,如“下周一您有时间吗?”如果对方很痛快地答应或者因为周一有事而约定了其他时间,那么表明对方是对业务是感兴趣的;如果对方犹豫不决,那表明他的“回头联系”也仅仅是客套话。
并行工作术
并行工作并非“一边…一边…”的工作,一边听歌一边工作只能让注意力分散。对于乘地铁、泡澡、散步等进行简单、机械的动作的同时,进行学习、工作、思考是“创造时间”的好机会。
攒下来的时间,不要浪费
主动性娱乐如果你通过以上的方法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要防止被动性娱乐将你的时间再次蒸发掉。简单说就是时刻保持求知欲。
追剧时,如果只是任由思路跟着影视剧情节走,这无异于一种被动性娱乐。留心影视剧中的细节,梳理整个剧情架构,看原版小说,尝试写一些感悟等等就是主动性娱乐。
喝酒时,只顾着肆意放纵,那就是被动性娱乐。可以主动和朋友聊些深入的话题,通过交流学到别人的思想。回家后把新的思路记录下来,就变成了主动性娱乐。
旅行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下车拍照、上车睡觉,就是被动性娱乐。旅行的时候,我们应该提前做好规划,设定游览目标,写旅行日记。这样的旅行收获更大。
写在最后
这本书我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读完,全书读起来行云流水般顺畅。读完后受益匪浅,不得不佩服作者能把一天24小时过得如此精打细算。时间大概是世间最公平的,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一天24小时,1分不多1分不少,就看如何利用。每个人对待时间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几年后的工作上、生活上的巨大差距。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逝去的时间不可追,大家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不为未来留下更多的遗憾。